对于山水画而言,自然山水就是画家创作的不尽源泉。因此,历代画家都注重写生,师法造化。对于西画而言写生与创作有着明确的界限,而对于中国的山水画而言,二者常有不可区分之时。这一方面反映出山水画的灵活性,另一方面,就是中国画中写生的泛性,在中国画中,写生,就是写物之生意。生意,即是情趣、精神,因此它注定了中国画在发展中对于“气韵”、“神韵”、“情韵”等的“神”追求而冷落“形”。而这种要重点表达“神”,它是融合作者情感和意向的山川之气象和精神。
画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,观察山川之雄奇,草木之生机,云水之气象,或在观察中将它们鲜活的形象铭记于心,或用笔墨描摹出它们姿态情状,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。山水画写生有两种不同形式:目识心记和对景写生。如,古人所谓的“饱游饫看”和“遍历广观”都是目识心记的写生方式。宗炳的“今张绡素以映远,则昆、阆之形,可围于方寸之内。竖划(画)三寸,当千仞之高,横墨数尺,体百里之迥”和赵孟頫的诗:“云白青山几万重,溪边游子马如龙;眼前有景画不尽,归去鸥波命阿雍。”都是写对景写生,宗炳论述了在写中如何以笔墨表现物象,而赵孟頫的诗则只是对写生泛谈,但赵诗中却谈到了对写生的意犹未尽,回去即乘兴创作。宗炳之论和赵孟頫之诗反映了对景写生的两种不同形式:其一,用笔墨直接在絹或纸上表现物象;其二是古人用描笔,今人则用铅笔或钢笔来表现物象(在本章中出现的对景写生一词均指第一种方式),继而再以笔墨的形式生发、加工而成为较为完整的作品。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写生,从写生到创作都离不开物象、心象和墨象这三要素,都要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,那就是:物象转化为心象,心象再转化成墨象。这个过程也就石涛所说的“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”的过程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